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
穗南府〔2025〕1号
各镇(街),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州市南沙区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政策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区科技局反映。
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
2025年1月13日
广州市南沙区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政策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发展重点承载区,特制定以下政策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及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的意见》,坚持以创新促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聚力推进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带动首创式创新、集成式改革,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南沙高质量发展。
到2027年,集聚一批境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引育一批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建强一批科技创新园区,全社会科技创新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将南沙建成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
二、支持源头创新,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一)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创平台建设
高水平建设南沙科学城,围绕南沙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适时布局建设一批应用支撑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全球高水平创新人才,开展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科学研究,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以产业需求驱动源头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二)支持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设立“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南沙联合基金”,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申报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促进基础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融通发展。鼓励各类创新主体申报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立项项目给予资助。
(三)高标准建设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加快建立海洋领域全球前沿科学研究协同机制,集聚全球高端海洋科创资源。在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能源与资源和智能海洋工程等领域争取更多高端创新平台落户南沙,强化深海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加快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三、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技术创新能级
(四)支持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聚焦南沙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定期征集一批技术难题,通过“揭榜挂帅”吸引国内外科研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给予资助。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自主或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给予资助。鼓励各类创新主体承担国家、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给予配套奖励。
(五)支持建设创新联合体
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合作机制,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院士工作站、联合实验室等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企业协同创新,开放创新资源,支持链主企业引领带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全产业链融通创新。
(六)支持重点产业技术创新
在人工智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实施“五个十”行动计划,即突破10项前沿技术、制定10个标准规范、打造10个应用场景、培育10家示范企业、建强10个科创园区,构建“技术策源—应用牵引—企业孵化—产业集聚”的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
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科技与产业融合
(七)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支持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高校院所等单位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健全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完善科技成果公开交易体系。支持建设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提供技术转移服务。支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服务,按服务绩效给予奖励。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科技创新孵化链条,对获得国家、省、市认定的孵化载体,给予奖励。
(八)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效对接。支持境内外高校院所在南沙孵化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通过成果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承接境内外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并落地转化。
(九)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和运用
加强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支持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创新主体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建设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布局中心,推动布局一批高价值专利组合。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与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广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战略协作,延伸重点产业专利快速预审服务,指导南沙企业完成创新主体备案。
五、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企业量质齐升
(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扶持力度,对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给予研发费用补助。对南沙有关高新技术重点行业企业进一步延长亏损结转年限。支持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十一)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
建立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机制,持续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矩阵。对新落户或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给予奖励。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载体给予奖励。鼓励企业柔性引聘“科技副总”,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十二)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
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业发展跟踪服务机制,强化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精准服务,推动科技服务业企业转型升级、升规纳统、成长壮大。支持科技服务业企业认定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支持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辅导、知识产权等各类专业服务。
六、集聚创新人才,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
(十三)引进战略科技人才
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着力集聚国际高端科创人才。对引进的战略科学家及其团队,按“一事一议”方式在人才奖励、项目资助、研发补贴等方面予以“一揽子”支持。对经评定的高层次人才给予人才奖励。实施海外高水平大学STEM博士研究生蓄水池计划,打造海外青年科技人才来华(回国)“第一站”。
(十四)集聚产业创新人才
围绕南沙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实施产业人才专项支持政策,引导创新人才向产业一线集聚。选定细分产业领域,推进全产业链人才整体开发,打造特色产业人才单项冠军。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博士后人才模式,着力建设卓越工程师队伍。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家,鼓励企业家参与科技创新政策和重大发展规划制定。
(十五)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推动人才评价改革,建立政府评定、专家举荐、自主评审、定向配额相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多元评价体系。深化与港澳人才协同发展,完善人才合作协调机制,以需求为导向推进一批协作项目,携手港澳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实施更加便利的人才跨境流动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人才给予出入境、停居留、工作许可办理、执业备案等便利服务。健全科技人才综合服务保障体系,提升知识产权运营保护、风险投资、创业孵化以及成果转化等创新创业服务保障水平。
七、强化金融支撑能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六)支持企业获得债权融资
发挥南沙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和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的作用,鼓励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和适度提高对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通过风险共担方式引导合作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服务。
(十七)支持企业获得股权融资
发挥广州南沙新区科技创新母基金的作用,大力吸引风投创投机构集聚,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对向科技企业开展天使投资业务及创业投资业务的投资机构给予资助。发挥QFLP跨境投资试点优势,吸引境外资本投资南沙科技企业。常态化举办技术成果与投融资对接活动,为区内创新主体搭建技术需求与投融资对接的交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十八)集聚多元化金融支撑力量
鼓励金融机构通过股权、债权、保险、投贷联动等方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支持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根据科技型企业特点开发适合其需求的创新金融产品,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八、深化科技交流合作,链接全球创新资源
(十九)深化区域联动发展
发挥南沙地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交汇点的区位优势,推动南沙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协同联动,实现与其他区域科技创新互动、产业融合互促、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加强与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区域交流合作,高标准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二十)强化与港澳联合创新
支持港澳及世界知名大学来南沙合作办学,大力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推动与港澳科研机构深入合作,支持建设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加快引育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面向科学前沿问题,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进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新区建设,打造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鼓励吸引港澳人才到南沙创新创业。
(二十一)集聚国际科技创新资源
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对接全球资源,推进高水平开放创新。推动国际科技组织、实验室等在南沙设立分支机构或共建研发机构,力争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创新型企业。探索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促进共性科学技术问题破解。办好大湾区科学论坛,打造国际化品质、大湾区特色的论坛金字招牌。
九、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二十二)建设国际创新创业社区
以南沙科学城为主阵地,全力建设广州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打造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创新创业生态。实施“图南之志”青年创新创业计划,支持港澳高校大学生来南沙实习,大力引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创新人才,在创业启动资金、生活补贴、人才公寓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十三)支持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鼓励区内高校院所、孵化载体、产业园区高质量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品牌赛事活动,支持优质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南沙。鼓励境内外单位在南沙主办、承办科技论坛、学术会议、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论坛、科技成果对接会等各类科技活动。
(二十四)建立多元化的生活配套体系
聚焦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重点领域,强化精准服务,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供更加优质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打造“近悦远来”创新创业集聚地。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提升南沙教育质量。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加快打造大湾区国际医疗中心。构建住房保障体系,面向科技创新人才,加强人才房和人才公寓的有序供给。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大湾区综合交通枢纽。
十、保障措施
(二十五)加强统筹组织。建立健全“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
的工作机制,创新多部门有机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模式,及时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围绕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产业孵化等重大事宜,强化统筹部署,定期组织专题研究、专项调度,及时解决制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二十六)加大科技投入。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
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通过优化投向及方式,撬动金融资本,汇聚社会资本,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二十七)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培育勇于创新、开放包容的
创新文化,树立尊重创新、锐意进取的创新理念,塑造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良好风尚。建立容错免责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崇尚科学、尊重人才,加强科普教育、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让南沙大地到处澎湃创新的力量。